中级会员
 
威望- 999999999999 点
贡献- 10000000002 次
走币- 55135 枚

|
<

2021年10月17日,雨后的衡山雾气昏黄,游客体验坐轿子上山。图/IC photo
据上游新闻报道,克日,一旅游博主在网络上发视频称,自己因为在重庆某景区雇人抬轿子(本地称为滑竿)上山,却遭遇了网暴。于是,怎么对待景区轿夫职业,一时间成为网络热议话题。
认为“年轻人不要坐轿子”一方认为,各人都生而为人,你凭什么费钱蹂躏他的尊严?另一方则认为,一个费钱坐轿,一个凭力气用饭,有什么不对?也有网友讥讽,现在网络上有个怪圈,客人说可以,年老说可以,网友说不可!
有需要的游客,可以费钱请师傅抬着轿子“坐轿上山”,这在各大景区都是寻常事。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生意,没想到也闹出了网狂风波,甚至导致“现在年轻人都不敢坐了”,这也影响了抬轿师傅的生意。
“年轻人不要坐轿子”的“蹂躏尊严论”,外貌上看是为抬轿师傅说话,底色却是歧视体力劳动的优越感。按照他们的逻辑,费钱坐轿子是蹂躏了抬轿师傅的尊严,那收钱抬轿子的师傅岂不是成了出卖尊严?这种论调本质上,仍是歧视体力劳动的观念在作祟。
实际上,服务也是一种市场生意业务,是你情我愿的自愿运动,相互身份平等。景区的抬轿师傅不是旧社会的仆役,和顾客之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。
网上公布的视频里,年轻的博主和抬轿师傅有说有笑、互动精良。博主还和抬轿师傅换过位,试着抬了抬,效果固然成了摆拍,也只能是摆拍。博主既没有这个体力,也没这个技能,只能自叹弗如了。其间,博主没有高人一等的想法,抬轿师傅也没有低人一等的自卑。
如果连劳动者的饭碗都不关心,又谈何关心劳动者的“尊严”?有网友说得好,“轿夫也是凭力气用饭,费钱坐轿也是给人家赚钱的时机,都不坐了,人家怎么赚钱?”
这番朴素的话,却说出了市场运动颠扑不破的真理。从来没有片面获益的市场运动,没有需求就没有供给,也就没有生产和就业。普通劳动者并不需要经济学培训,就能明白这些市场规律,因为他们的长处和市场运动休戚与共。
视频中抬轿师傅之一的倪师傅,继承媒体采访时表现,他是家里主要的劳动力,他在景区抬轿子每个月可以挣3000-4000块钱,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比力可观的。因此,“肯定想各人都来坐,个人工作挣钱得嘛”。
显然,倪师傅们并不会感谢那些打着维护他们尊严旗号、事实上却砸他们饭碗的网友,他们也不大概认同“年轻人体力好,就不应坐轿子”的“美意”。
掩护这些正常的市场运动不受外力干扰,才是应该做的。这一点,在互联网时代尤为重要。
互联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发话器的时代,无意间就放大了舆论的声音。这固然是时代的进步,但是,其副作用是一些极度言论、极度思维,也更容易“挟制”大众舆论。
这在市场范畴也尤为显著。正常的市场生意业务中,买方没意见、卖方没意见,行政主管部分也没意见,唯独部分网友“有意见”,就制造出了新的问题。
此前,尚有“天那么热,各人不要点外卖,让外卖小哥在家吹空调”之类的说辞,也和“年轻人不要坐轿子”类似。因此也有网友回怼这类说辞,“他们给外卖小哥付空调费吗?”
在市场运动中,旁观者要克制“我为你好”的道德僭越激动。毕竟,别人的需求你不懂,人家的得失自己会算。
经济学家亚当·斯密说过,“社会上,除了乞丐外,没有一个人愿意全然靠别人的恩惠过活”。这些在市场运动中找茬的网友,却是以口惠而实不至的虚拟施恩,无意中将劳动者的劳动代价予以贬低。
抬轿师傅生意清淡大概是多种因素造成的,但劳动者的劳动代价理应被肯定,旁观者更不应该动辄抡起“道德大棒”责难消费者,甚至对其网暴。一份正当正当的职业能否存续,也不应是部分“找茬”网友说了算。
泉源:新京报
来源:www.strayck.com
WPS:3D,请联系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
|